新闻中心

News Center

2018年,HR的道路该如何往下走
2018-02-09
领英HR精英汇 为您提供最具知识性的HR资讯
| 朱俊峰 
本文首发自《人力资源》杂志
新年伊始,写下这样一些话,意在提醒自己和同行们:行不争之争。一方面要知足,一方面要进取。摆正了心态,人也会变得从容。只做对的,不争输赢。记得,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。准备好了,就重新出发吧。
最近总是有人对我说感觉迷茫,不知道未来的路怎么走。有位朋友说,一直想离开目前服务的公司,而且发誓再也不做这个行业了,要回到自己熟悉的行业里;还有位朋友说,想去上汽集团的某个配套企业锻炼一下自己,而他之前从没有在制造业企业做过HR;也有年轻人很有诚意地问我,新的一年,自己该怎么做职业规划?
融合:滴水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枯
先对那位准备到新行业试水的HR朋友说几句。进入一个新环境,如何尽快适应并融入其中,是每个职场人都要面对的。有时候我们对困难估计不足,就会出现融入难的问题。这在跨行业的时候特别明显。
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特质
一般来说,求职都有一定的行业限制。职级越高,行业限制也越明显。即便是那些看似通用性很高的职位,比如HR和财务。在初级岗位的时候,还能跨行业求职,但到了中高级岗位之后,基本上就很难做到跨行业了。
也有些公司希望引进一些跨行业的人才,给公司带来新的理念、新的风格,让公司能突破一些瓶颈。这个初衷很好,但在实际操作中成功的不多。问题出在哪里呢?其实就是融入难的问题。
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,行业也有行业特质。因此同行交流容易产生共鸣,更容易理解对方。这其实没有对错,都是由行业特点决定的。那么,跨行业发展就要注意这个问题,要去了解那个行业的特点,特别是人员构成、行业历史等等。因为这些内容决定了这个行业的基本处事原则和风格,而行业的业务特点又决定了行为规范和规则。因此,对行业没有了解,贸然进入,会给自己带来很多困扰。
企业发展阶段对人员要求不同
企业处在不同发展阶段,对员工的要求也会不同。比如,在扩张期,会要求员工有进取心,具有进攻性;但是到了守成阶段,就会要求员工稳重,更加注重细节。
这些特点和要求本身没有好坏对错之分,只看是否用对了地方。因此,加入一个企业,要看这家企业现阶段需要什么人,自己是否合适。不同的风格会有不同的工作方式,依靠程式、工具、模型工作的,终归算不上什么高级管理行为。
高级管理行为是确定使用什么工具、模型和流程,而不是自己去使用这些东西。高级管理行为的基本原则是“例外原则”。也就是说,他们的工作是没有定式的,很多问题是在规章制度和惯例之外的。可以照章办事的,都由中层以下的人去解决。因此,有心要去跨行业发展的人,首先要弄清自己的定位,如果是高管,就要有处理复杂问题的足够准备。
融入离不开主动学习
如果要在一个新的行业、企业里顺利开展工作,就要让自己尽快融入团队中去。怎么融入,每个行业不一样,每个企业也不一样,但有几条基本原则。
首先,要知道企业的发展历程,特别是创始者的个人风格。无论是国企还是私企,无论是历史悠久还是处在创业期的,创始者的处事风格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企业的氛围。
其次,不管是否认同,一定要去理解这个企业的文化。我们每个人在成年后都会有自己的价值观,企业也有自己的价值观,我们未必都会认同,但是一定要理解,否则很难做好工作。
再次,公私分明。公私分明就是把工作和生活分开,不仅仅是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,也包括私人关系的分离。每个人不可避免地会在工作中形成一定的私人圈子,会有亲疏远近,但是,在工作上还是要一视同仁,不要出现偏袒。
最后,加强交流沟通。由于不认同造成矛盾,慢慢地沟通也会变少,更有甚者开始各种猜疑。这是要坚决禁止的,否则将会导致整个团队的内耗,对企业发展极其不利。企业要接纳不同的声音,靠企业的魅力去慢慢同化后加入的管理者,而不是排斥他们。
总之,最终融入成功,才是企业招揽外部人才的目的。
回望:前事不忘,后事之师
有一个故事,说某人挑着罐子在集市里穿梭,罐子不小心掉在地上摔碎了,但是那人却没有回头看一眼。边上有人问他,东西摔碎了,怎么不看看啊。他说,回头看有用吗?罐子不照样还是碎的吗?干吗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这种毫无用处的地方呢?
听上去好有道理的样子,但是这种做法不敢苟同。
罐子摔碎了,是什么原因呢?下次是不是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发生呢?事情是过去了,但是如果没有及时总结,那么同样的错误可能会在以后再次出现。
事情不能做过就算了。
会不会总结,其实也是我们在职场上能否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。所谓经验,就是在总结的基础上对工作的提炼,是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的归纳。很多人几十年如一日地重复同一件事情,既没有成长,也没有提高,只有经历却没有经验。
我们每个阶段或者年度,都要对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,这不能仅看作是奖金分配的依据,更不是公司扣钱的手段。把这项工作做好,才可以真真切切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能,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,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水平。
从不总结,或者总结流于形式,那么年年月月只是重复以往,不会真的进步。
总结的正确打开方式
写总结的基本方式方法有很多文章介绍过,笔者只强调一个基本原则,就是采用STAR原则来总结,STAR即Situation(情景)、Task(任务)、Action(行动)和Result(结果)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组合。什么背景下,遇到了什么问题,采取了什么措施,取得了什么成果。每件事情、每个项目都按照这个基本思路来总结。
仅仅罗列做了哪些工作,这样的流水账别说体现工作成果,就是工作强度都无法体现,更无法体现个人的能力和水平。但是大多数员工,甚至包括HR都做不好总结。其实,我们要总结的不是做了什么,而是做成了什么,或者没做成什么。把日常工作以职能或者功能来归纳成一个个项目,以项目来总结工作。不要事无巨细,面面俱到,而是把主要工作以及工作的主要方面,特别是对推动改善经营和业务发展的工作总结出来。这样的总结才有血有肉,让业务部门信服HR的确是给他们提供了支持。
总结不要报流水账,要去分析原因,寻找规律,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。这才是总结的正确打开方式。
销售人员以销售业绩来体现自己,研发人员以产品来体现自己。职能部门呢?没有具体的产品和产量,怎么体现自己的价值?所以,更要学会总结,从工作总结中体现出价值。
以总结来指导未来
不让事情“过去就过去了”,不是为了追究谁的责任,也不是为了针对某个人,而是用来指导未来的工作,改善不足,提高水平。
这是一个循序渐进、螺旋式上升的过程。看似一个循环,但是每个循环都比以往更好、更高。我们也要有耐心,通过每个点滴的进步,逐步积累,最终会前进一大步。
回顾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历程,其中也走过弯路,有过教训。比如,环境和资源保护就是最突出的例子。但是我们善于总结,及时纠正。假以时日,我们已经逐渐摆脱了模仿、追赶,开始创新,并且取得了初步的成绩,这都离不开不断地总结。
企业也好,个人也好,都要善于总结,不仅总结自己,也要总结他人;不仅要总结经验,也要总结教训。这样最终才能让我们进步得更快。
再出发:当下,即是新的起点
最后谈一谈职业规划这件事。其实,对于职业规划这个问题,笔者一直都有所怀疑。因为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,既要有内因,也要有外因。内因当然是自己的兴趣和志向加上个人的钻研和刻苦。外因则是市场和企业。外因往往不受个人控制,因此,能实现自己职业规划的人其实并不多,因为外因无法提供理想的环境。
但是,个人对机会的把握还是要有一定的实力作为基础。我们其实完全可以把外因看成是激发个人潜能的一种催化剂。有时候甚至要归零,然后重新开始。
人生常有急转弯
人生在世,总会有些猝不及防的事情发生,逼着自己必须刹车或者急转弯。于是,有人走上了绝路,有人杀出了一条血路,有人趟出了一条新路,有人走上了一条大路,也有人转上了一条小路。
无论怎么说,在人生急转弯的时刻,要有归零心态,把过往的一切都丢掉。这对于那些曾经有过辉煌、取得过成就的人来说,更加艰难。所以,意志消沉,对未来悲观,对生活绝望的大有人在,而真正能重新爬起来的很少。
我很敬佩褚时健,敬佩的不是他作为红塔集团一把手时的辉煌岁月,而是他出狱后的二次创业。一个七十多岁的人,从狱中出来,在旁人眼中,能拿笔养老金勉强度日,把以往的辉煌当成谈资聊聊就算是不错了。没想到,他还能重新上路;更没想到,今天褚橙能做到这个市面。
有人说,褚时健的朋友圈资源帮了他大忙。但笔者认为,褚时健的心态远比他的朋友圈资源更重要。没有重新出发的决心和归零心态,就不会有今天的褚橙。可以说,褚时健的再出发是从负数开始的,对于那些从零开始的人来说,自己是不是还占得先机?七十多岁的老人可以重新出发,我们又有什么不行的呢?
有张有弛,文武之道
当然,并非每个人都会经历这种戏剧性的人生变故,大多数人其实都是需要一个驿站来歇歇的。再怎么战斗力爆棚的航母,也还需要一个母港来歇脚。有时候我们选择辞职,并不是真的不喜欢这份工作,也不是做不了这份工作,而是感觉累了。这种累,主要不是身体上的,而是心理上的。心累了,那是真的累了,人也憔悴了。于是想停下来,静一静,想一想。
这不是什么坏事。人也需要充电,需要保养。
感觉累了,和感觉没有出路是两码事。感觉累或许只需要略微调适后即可重新出发,而感觉没有出路则是对未来的绝望。但是,当人身心疲惫的时候,往往分不清楚这两种感觉,于是把这两种感觉都称为“迷茫”。
其实,细加品味就可以了解其中的差别。迷茫并非没有选择,而是对以往的不甘,或者是对现状的不满,并非走投无路。人在职场,总有倦怠的时候,会感觉到低谷、瓶颈,这些都是正常现象。笔者的建议是,停下脚步,或者走得慢一点,然后再好好充电,这样才能更好地出发。
所谓重新出发也好,充电加油也罢,其实都是在调整自己的心态,学习一种新的思维方式。也正因此,休整一段时间后,看问题会变得不同起来。
本文为LinkedIn经授权转载自人力资源杂志(id:chinahrmo)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LinkedIn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转载文章所包含的文字、图片等均于原。 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等存在问题,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领英进行删除,并就版权问题联系相关内容。
LinkedIn领英欢迎更多媒体、企业与组织与我们展开内容合作,联系邮箱connectinchina@linkedin.com
?2017 领英保留所有权利

分享到:
隐私说明            
© 2002-2023 江苏领航人才开发有限公司  苏ICP备16011153号-1
集团网站:领航集团
总部地址:南京江北新区园达路51号网易数字产业基地A座19层
关注/分享